见一患者,女,54岁,年3月5日就诊。既往冠心病史20余年。现时有背困背痛,胸闷,气促,饮食不慎易致烧心。劳累后面部浮肿,休息可减轻。双手手指麻木,时有头晕,睡眠差。舌暗,苔白,脉弦缓。辨证为瘀血痹阻,胸阳不振。方选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其中,白酒作用温阳通络,在这里代血府逐瘀汤调气和血。
处方:瓜蒌15g,薤白12g,柴胡9g,当归9g,赤芍9g,枳壳9g,桔梗9g,川牛膝9g,生地9g,川芎9g,桃仁12g,红花9g,茯神15g,鸡内金15g,生甘草3g
7剂,水煎服。
年3月12日二诊。服药后背痛有所减轻,余症基本同前,平素气促明显。舌脉同前。思考:气促明显,考虑久病气阴亏虚,结合舌脉无明显痰湿之象,故于原方中去瓜蒌、薤白,加党参12g,麦冬12g,五味子9g益气养阴生脉。5剂,水煎服。
年3月17日三诊。气促好些,背困背痛有减轻。手指麻木、面肿、头晕等无明显改善。昨日开始自觉颈项不舒,左上肢麻木,口干,怕冷,纳欠佳。睡眠好转,二便可。舌质淡,苔润,脉细弦。思考:服药半月收效欠佳,患者久病,气促明显,不适症状分布全身。脉象偏弦,舌苔不腻,考虑与阳虚饮停有关。因颈项不适,选用葛根汤;因阳虚停饮,合入半个小青龙汤;因纳食欠佳,合保和丸。
处方:葛根30g,赤芍24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生薏苡仁24g,僵蚕12g,鸡内金15g,焦山楂15g,生甘草3g。
5剂,水煎服。
年3月22日四诊。服上方后,颈项不舒、上肢麻木、纳差等症状减轻,但又见背困背痛,气促,仍有头晕,兼见腰痛,肢体乏力。予首方加狗脊12g,继服7剂。
年3月29日五诊。服上方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现症:腰背困痛,颜面浮肿,胸闷,烧心,手指、肢体麻木乏力,时有头晕,气促。纳可,眠欠佳,晨起口干。舌质淡暗,苔白,脉双关细弦寸尺偏弱。
思考:患者服药近一月余,病症反复,此消彼长,虽偶有所得,但收效甚微。所幸病者信赖医者,坚持至今。分析患者症状,杂乱无章,似乎每一处都有涉及。患者从事农业活动,虽患病20余年,病症繁多,但形体适中,仍可田间劳作。诊脉寸尺偏弱,双关独弦,虽纳尚可,舌苔不腻,仍贵之中焦积滞。故以开运中焦为先。思及久病形体不至大衰者,痰也,故从“痰证”论治。
处方:姜半夏9g,陈皮12g,茯苓15g,枳实9g,竹茹9g,焦山楂15g,鸡内金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柴胡9g,焦神曲15g,生薏苡仁15g,生甘草3g。
7剂,水煎服。
年4月5日六诊。背痛、面肿、麻木、乏力、头晕、胸闷较前明显好转,口不苦了,少许口干,汗出多,睡眠欠佳,手足偏凉,大便偏干。舌质淡,苔白,脉细弦无力。辨证为气机不畅,津液失和。方以柴胡桂枝汤合温胆汤加减。
处方:柴胡9g,桂枝9g,黄芩12g,生白芍12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姜半夏9g,陈皮12g,茯苓15g,枳实9g,竹茹9g,白术15g,鸡内金15g,厚朴9g,焦神曲12g,炙甘草3g。
5剂,水煎服。
年4月10日七诊。仍有腰痛,余症消失。精神、睡眠、二便、饮食明显好转,少许咽痛。舌脉同前。
处方:柴胡9g,黄芩12g,桂枝9g,白芍12g,姜半夏9g,茯苓12g,陈皮12g,焦山楂15g,鸡内金15g,生白术12g,怀牛膝15g,杜仲15g,桔梗12g,射干12g,炙甘草4g。10剂,水煎服。药后病愈。
总结
此案为笔者跟随高建忠老师抄方期间,鲜有完整记录的医案之一。此案给笔者感触很深,无论是瓜蒌薤白白酒汤、血府逐瘀汤,还是温胆汤、柴胡桂枝汤都是老师的常用处方。从整个病程来看,患者并无明显痰证表现,形体不胖、舌苔不腻、脉象不滑。首诊从瘀论治,方选仲景治胸痹专方瓜蒌薤白白酒汤,原无可厚非,且服药后疗效尚可。但其后病情反复,收效甚微。所幸患者未另请他医,未中断服药,可见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其后转以治痰,以温胆汤为基础方,不想疗效极佳。又逐渐合入柴胡桂枝汤,病情进一步好转,至病愈停药。可见古人久病、怪病多从痰治,所言不虚。
值得一提的是方中温胆汤与柴胡桂枝汤的合方,此为调理三焦气血津液的常用方。其中温胆汤的用法取自于叶天士。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及“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可见温胆汤最广泛的应用在于治疗三焦病,老师也多以此来治疗内科杂病。
▼往期回顾(点击图片直接阅读)▼御用客服▼版权申明整理/杏林小冉排版/杏林小冉校对/青竹学术部本文节选自《小舍医话》,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戳阅读原文参与投稿▼10万稿酬等你来拿分享,在看,点赞,三连支持一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