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类的全息养生
五、人类最基本的“德”——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酗酒、不妄语
戒律,依照梵文本义分为戒和律两部分,戒是行者对于诸佛菩萨亦即一切有情所发之普遍利益的宏大誓愿、或言承诺、契约,律则是行为守则。誓言如果未兑现,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能力不足,也可能因为“食言自肥”,也可能本来就是谎话。至少从物质层面观察,没有兑现誓言最多被人看成说大话、不靠谱,还不至于有直接的不利。律如果未遵守,就有相应惩罚性措施。古人教誡“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此行为规矩之要求也。故而,戒律是以相互利益为核心而必要守护的行为规范。
狭义戒律仅仅针对修行人而言,广义则及于一切有情。因为我们生活之中难免会有“承诺”、“约定”和“守规”之行为方式。违背自己的誓言,尤其当这种誓言会影响到他人生活、学习、工作之时,被看做“言而无信”,这是严重的人格瑕疵,缘“人无信不立”。
比如一对男女因为相爱走进婚姻的殿堂,互相交换戒指并信誓旦旦:“我请你做我的妻子(丈夫),我生命中的伴侣和我唯一的爱人。我将珍惜我们的友谊,爱你,不论是现在,将来,还是永远。我会信任你,尊敬你。我将和你一起欢笑,一起哭泣。我会忠诚地爱着你,无论未来是好还是坏,是艰难还是安乐,我都会陪你一起度过。无论准备迎接什么样的生活,我都会一直守护在这里。就像我伸出手让你紧握一样,我会将我的生命交付于你等等,真诚的恳求上帝让我不要离开你,或是让我跟随在你身后,因为你到哪里我就会去哪里,因为你的停留所以我停留。你爱的人将成为我爱的人,你的主也会成为我的主。你在哪里死去,我也将和你一起在那里被埋葬,也许主要求我做的更多,但是不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会有你在身边等等”
多么美好令人感动的词语,可是现实生活中呢?
婚姻几乎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必须经历的重大事件,而且婚姻也是社会责任承担的一种主要方式,同时婚姻也构成社会安定的基础单元。如果婚姻出现问题,家庭的安定就受到影响,六亲感情也会被牵连,轻则伤痛,重则如临“世界末日”。
婚姻的问题主要乃人们没有守护曾经许下的诺言,无论是何种婚姻都有各种各样的诺言作为约束,换言之“义务责任契约”。没有哪个会因为婚姻出现问题而不影响到学习、工作、生活。身心之疲劳可想而知,身心之健康能有保障?婚姻破裂也就意味着一个基础单元的社会因子解体,其范围之中的和谐安宁自然被破坏。
婚姻有曰姻缘,通假因缘,故而无论聚散皆是因果关系规律在制约着。
一个人的人品好坏,最容易判断的是其对于婚姻、家庭的价值观。依照佛教理念,婚姻乃善恶缘分之相聚,宿世有恩,婚姻则为恩之报偿;宿世有恶,婚姻则是讨债之行。故婚姻是一种典型的因果关系,而今日众生明白此理的几人?是以佛家有言“宁拆十幢庙不拆一桩婚”。维护好婚姻也是避免“邪淫”的关键。
离婚是对婚姻誓言的背信弃义,也就是违背了基本誓言,同时不可能行为不逾越社会道德规范,就是广义的违反戒律。结果因为婚姻的破裂,父母的感情被伤害,子女的心灵被扭曲,社会的信任度被负向评价,工作、生活无一不受到相继影响,轻者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严重者自杀、杀人,焉得养生!
不特婚姻,人类的一切涉及“契约”的行为,一旦被破坏都有这样那样的消极结果,比如民事法律关系的破坏、合约的不被遵守等等都会受到相应法律制裁,因此“守护戒律”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一般有情尚且如此,号称佛子的有情其消极结果尤甚。重信守义是做人必须遵守的品德之一。
《法集要頌经——持戒品第六》偈曰:“智者能护戒,福致三种报:现名闻得利,终后生天上。当见持戒者,护之为明智;得成真正见,彼获世安静;持戒得快乐,令身无烦恼;夜睡眠恬淡,寤则长喜悦;戒终老死安,戒善止亦宁。慧为人之宝,福德贼难脱。何法终为善?何法善安止?何法为人宝?何盗不能取?戒法终为安,戒法善安止,慧为人之宝,唯福不能盗。修戒行布施,作福为良田,从是至彼岸,常到安乐处。苾刍立戒德,守护诸根门,饮食知节量,寤寐意相应,意常生觉悟,昼夜精勤学,漏尽心明解,可致圆寂道。智者立禁戒,专心习智慧,苾刍无热恼,尽果诸苦除,以戒常伏心,守护正定意,内学修止观,无妄为正智。蠲除诸罪垢,尽慢勿生疑。终身求法戒,勿远离圣念,戒定慧解脱,应当善观察,彼已离尘垢,尽烦恼不生,集白净解脱,无智皆以尽,超越魔罗界,如日光明照。我慢及迷醉,苾刍应外避,戒定慧三行,求满勿远离,既不放自恣,诸有勿想念,是故舍阴盖,不生如是障。苾刍防禁戒,恒见学此者,直趣涅盘路,速得净如是。花香不逆风,芙蓉栴檀香,德香逆风熏,德人徧闻香,乌钵嚩哩史,多誐罗栴檀,如是等花香,勿比于戒香。若人能持戒,清净不放逸,正智得解脱,是名安乐处,此道无有上,消除禅定魔,贤圣德难量,得达八正路。”
守护誓言、殷重承诺,心情自然开朗、达观,为人所尊敬爱戴,心安理得,则身心快乐,夜眠能安卧,昼醒常轻松。守护戒律乃是诚信的表示,古人云“诚为至本一生用之不尽,心作善田百世耕作有余”,诚不我欺。
世间的一切法律都几乎本源于宗教,所以能守护戒律也必然是遵纪守法的公民。佛教的戒律根本乃是“饶益有情”,有情得安稳,家庭便和睦、社区便安宁、国家便安泰、世界便和平。
《出曜经卷第九——戒品第七》云:“戒终老安者,持戒之人虽复年耆老朽,天龙神祇常随护助,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鸠盘荼匹奢遮罗杀鬼,如此等类常护长老持戒之人,昼夜禁卫如影随形。是故说曰:戒终老安也。戒善安止者,若有众生信向如来信根成就,信有二业,一无狐疑信,二有根本信。在诸众中若沙门梵志婆罗门众梵众魔众,不能使持戒之人回心就恶,为天人所供养。是故说曰:戒善安止也。慧为人宝者慧者,亦名为光,亦名为明,亦名为炬,亦名为锭,亦名为眼,亦名为日,亦名为月,亦名为大火聚,亦名诸法之晖曜,犹如世人多财珍宝乃得居里,慧人宝者亦复如是,功德慧明二事具者乃名为人宝。是故说曰:慧为人宝也。福盗不取,犹如杂阿含契经说,有天至如来所而问斯义,何物火不烧?何物风不飘?何物风不动?何物水不渍?何物地不败?何物王盗贼暴雷所不损?何物在库藏不守不耗损?尔时世尊告彼天曰:福火不烧,福风不动,福水不渍,福地不败,福王贼不劫,暴雷无所害,福致诸库藏,不守亦不损。尔时诸天闻佛所说欢喜踊跃。”
不特修行人守戒能得一切鬼神之护佑,但凡是人,守护誓言、契约、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必为一切鬼神所护持。缘于守护誓约之人,其身体所释放出来的“精神光辉”是光明的、智慧的、令有情愉悦的、全息合气的。
人类要提高精神层面,行为规范的“合法合理性”就必须得到基本保障。个体遵守了能利益他人的诺言,就会被尊重,人际关系必然良好;家庭遵守了对于社会的责任承诺,邻里纠纷就会减少社区就能安稳;民族遵守了对于其他民族的友邻盟约,就不会互相残食掠夺,就能得以共生繁衍;国家遵守了对于他国的条约,就不会发生纠纷乃至战争。如此人类和平才可预期,文明延续才有可能!
俗话说“应人事小误人事大”,此诚诺言之重要性。做人的诚信关键是否言行一致,与其说是对他人的诚信,毋宁说是对自己坦诚,缘付出和收获是对价的!
身为佛子,就该守护戒律!要想身心健康,就该守护戒律!要想事业顺遂,就该守护戒律!要想闻名遐迩,就该守护戒律!要想权高位重,就该守护戒律!
我们应该时刻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诚信?是否行为不逾常规?是否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虚妄不实之人必行献媚谗言之事,轻诺背义之人终身蹉跎无成!
在佛子,基本五戒是必须遵守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明代蕅益大师《五戒歌》曰“不杀生,大慈仁,物我一体如长春,蠕动蜎飞佛性等,贤愚贵贱无疏亲。不偷盗,充义奥,正直清廉明节操,心外无法可当情,菩提性具非他造。不淫欲,梵行笃,身心皎洁如珠玉,泰山乔岳立清风,等闲超出娑婆狱。不妄语,诚相与,广长舌相昏涂炬,矢口千金敌国钦,九界同归作洲渚。不饮酒,离群丑,智慧照明师子吼,衣里圆珠岂更忘,免得亲翁再苦口。”
净行即梵行,为僧俗二众的清净行为,因它种生命体——梵天为断淫欲、离淫欲者,故其所行无有淫欲即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广义言之,在佛教中,以不邪淫、守护戒律称为梵行,经典中则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四无量行、六度万行等为梵行,通俗体解行十善道即是梵行。
《菩萨地持经》云“有六波罗蜜,是菩萨种性相,令诸众生知是菩萨。云何为六?”“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波罗密即通达彼岸的智慧津渡、舟楫,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通俗理解,这六种行为方式也是转化行者自身各种贪嗔痴烦恼的有效对治措施,也是机体健康、长寿的保障,是环境生态和谐的前提,是人神合气的基石,换言之即人类身、口、意三业之行为、语言、思维规范。即便世间非修行人,期望一切世间成就比如名誉、地位、权利、财富等,都必须遵守这些三业基本准则,否则,即便暂时获得欲望的满足,也难常保不衰。
“檀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自乐施。于彼受者以所施物等施不惓,于诸财物若多若少,等心惠施欢喜无悔,若无所施心常惭愧,常为他人叹施功德劝令行施,见有施者心常随喜。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舍所坐处恭敬奉施。若有人问今世后世如法事者,悉皆为说。有王贼水火恶知识怖,随力所能施以无畏。受他寄物未曾差违,若负人债终不抵捍,兄弟分财平等无二。于诸珍宝深爱着者,教令离贪尚教他离况自贪着,性于好财能舍受用,乐修胜业报利弘多。于诸酒色歌舞倡伎种种变现一切戏事,常生惭愧能速远离,得大财宝犹不贪着,何况小利。如是等比,是名檀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檀波罗蜜即布施,缘于一切有情最终皆可成佛,故布施实际上更积极健康的理解则是一种“供养”,或曰“利益共享”。生活中人们对于乐善好施的人,很容易产生敬重,即便自己很自私小器,也希望交往的人大方乐于助人。乐于布施,便是大丈夫的品相之一,即大度。大度、放弃贪念的人,其行为传达的精神信息能量总是令人快乐的,因此和环境中人、事、物的信息交流结果必然也是积极健康的,因为行为的大器、心量的开阔,感应得空气不吝啬清新,清泉不厌畅流,树木婆娑和鸣,草木散发芬芳,山川不舍旖旎……
人类不断向大自然无有节制地索取,表达的精神信息性质便是无厌足之贪婪,和人类共生“一合相”相处的其他有情,感受到的不是慈悲大度和喜舍,于是乎它种生命体的综合“精神反应”便是对于人类的“厌恶”,物质化的表现结果就是各种疾病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对于自己喜爱之物,人们的心态大致两种,舍得和舍不得。“舍得”其实和“吃亏是福”异曲同工,菩萨行以利生为目的,自己吃亏就是有情获益,故“舍”财物“得”福德智慧。是以有“舍”才能“得”。“舍不得”,因贪着爱恋,即便“舍”抑或“非舍”结果都不“得”,无得焉非真损失?损失的乃是福德智慧。
“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身口意业性自柔软,不增恶行不乐杀生。设作恶业心生惭愧,能疾悔除不令增长。不以刀杖恐怖众生,体性仁贤常怀慈爱,恭敬尊长奉迎供养,善知机宜所作巧便,善随人心言常含笑,舒颜平视先意问讯,知恩报恩,所求正直不伪不曲,受如法财不为非法,性常喜乐修诸福德,见人修福尚以身助,况复自为。若有众生更相残害打缚割截毁訾诃责,有如是等无量众苦,若见若闻心常怜愍。重今世善及后世乐,于轻罪中心常恐怖,况余重恶而不畏慎。若见他人农商放牧,书数算计,和合诤讼,求财守护,出息施与,婚姻集会,如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斗乱诤讼互相恐怖,若自若他无义无益,如是一切不与同事,善能遮制十不善道。若为他使随顺其教,已所宜行咨访明哲,于诸事业废我成彼,常怀悲恻不兴怒害,设令暂起寻即除灭。恒修实语不诳众生,不离他亲及无义语,言常柔软无有粗恶,于己僮仆尚不粗言,况于他人。于诸功德心常爱乐,见人行者随喜赞善,如是等比,是名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尸罗波罗蜜即持戒,换言之行为规则的遵守。在修行人重五戒十善,然对于人类而言应该完全通用,设若人类期望健康、期望文明延续、期望天下太平的话。就全人类而言,“持戒”即可以理解为行为得体,即遵守各种国内、国际法律和规范。
系统要维护其稳定,各种因素的协调就必须有序得体;人身要健康长寿,各种机能就必须有序得体;环境要风调雨顺,人类之于环境的行为就必须有序得体;各种生命体要和谐共存,人类的身口意就必须有序得体。天下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法律就是人类的行为规范。设若人类不遵纪守法,便会强盗横行、弱肉强食、战争不断、灾祸连年。家庭秩序的维护需要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如果失序,家庭的和谐就无保障。人类机体健康之维护就必须言行举止遵守趋向“健康”的规则,设若乱吃东西、乱说话、意乱情迷地意识、颠三倒四地行为,健康焉有保障?
不遵守行为规范就是乱、无序。无序的精神信息便是“杂乱、无章”,于环境及它种生命体的感应结果也是“失序”,结果如何可想而知,风不得调、雨不得顺、地不得安、水不得宁,人类焉非被灾难不断“折腾”?
医生不遵守职业道德,病人岂不遭殃?
警察不遵守职业道德,百姓岂不遭殃?
教师不遵守职业道德,人类的未来岂不遭殃?
法官不遵守职业道德,社会秩序岂不遭殃?
僧侣不遵守职业道德,信众岂不遭殃?
人类的身、口、意不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健康岂不遭殃?环境岂不遭殃?
神鬼不遵守“行为规范”,时序颠倒、妖魔乱舞,人、畜岂不遭殃?
“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自柔和。若遇他人不饶益事,不起恚害无反报心,若他悔谢即受其忏,不怀结恨无复余想。如是等比,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羼提波罗蜜即忍辱,忍辱才能负重。俗话“小不忍则乱大谋”不无道理。“辱”狭义理解就是自觉“屈辱”、“被羞辱”、“玷污”等,广义理解则是一切不顺、一切违缘、一切不遂人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事事顺心合意似乎太不可能了。只明白不可能,而不明白为什么不可能,缘于人类的身口意于六道轮回中“设定”了不如意的前提因缘。比如买保险,不买保险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偏偏是买了保险结果发生了意外,无知者还自鸣得意“多亏买了保险”。买保险的行为就是人类自身的意念给自己设定了“可能发生”意外的“预见”,所以顺理成章地“所愿成真”了。俗话说“想好事不来,想坏事一堆”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忍辱,“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忍辱,“手不伸错口袋”是忍贪,“身不睡错床”是忍色,“言不狂傲”是忍自性,“行不张狂”是忍自慢,“食素”是忍口腹之欲,“不乱开采”是忍破坏欲,如此等等。
菩萨行以慈悲利生为本务,所以忍一切违缘不顺之辱才能成就大丈夫的人格,为自身培植福德智慧。俗话“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天灾地难是天地作孽,实则人类身口意三业十恶的环境效应,换言之众生共业,自作孽便是自业自得。
既然受辱,必有前因。故应该渐渐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受之,是则为酬偿夙债,而无债一身轻。
“毘梨耶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自精进。晨起夜寐不乐习着眠睡偃卧,凡所作事精勤不舍,能善思惟要令究竟,创始造业必定坚固,事若未成终不中废,于第一义心不退没,不自轻言不能成办,于所作事堪能勇猛,入诸大众摧伏邪论,善能酬答一切难问,诸余苦事悉能堪耐,大方便力终不忧悔,何况小事。如是等比,是名毘梨耶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毘梨耶波罗蜜即精进不辍。“精进”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干什么吆喝什么”,非“挂羊头卖狗肉”。精进也是“持之以恒”之诠释,做任何工作能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积久便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之功效。大师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乃终身积累之成功。少年得意者荣华不易持久,暴发成富者福德难以延续,大约都是“非精进”之功,故不可长久。故“努力”二字是人生欲获得“功成名就”不得不为的行为准则。故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教诲。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可能提高,工作不努力业绩不可能增长,生活不努力家业不可能顺调,修行不努力如来事业无从谈起,三业不善护养生犹如画饼。
“禅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于法于义,性善思量无诸乱想。若见若闻山岩林薮,离诸愦乱随顺寂默即生念言,是处安乐是处远离,寻往其所,勤加修学。是菩萨性薄烦恼阴盖轻微,至远离处思量己利,不为恶觉之所恼乱,或时暂起寻即除灭,于怨憎所常起慈心况复余人,若见若闻众生受苦,即起悲心,随力方便度令离苦,性乐饶益安乐众生。或有亲属钱财杀缚驱摈,如是等难悉能安忍,能速受持诸法深义,念力成就所受专谛,久远所修悉能忆持,亦令他人忆念不忘。如是等比,是名禅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禅波罗蜜即禅定,禅是福德智慧的积淀,定是心无旁骛安守一处。换言之所谓“专心致志”,而不着相于“专心”。禅是生活的哲理,不懂生活则不能妄谈“禅”法,没有福德智慧,只有无意义的“机锋、空禅、乱禅”。不懂装懂是怕别人以为自己无知,岂不知更无知。静心极虑人们才能理清繁杂的五尘烦恼的因果,才能找到对治的有效之策,才能平息“意乱情迷”。得理方能安心,安心则人际关系和谐、人神关系和睦、环境风调雨顺。
今天的人类越来越浮躁不安,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反而萎缩了。很多人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浑浑沌沌,得过且过,另外一些则醉生梦死,何以故?缘社会的整体价值结构被破坏,个体追求理想的道路被各种人为因素所制约,昔日的道德伦理标准今日只剩下可怜的标语口号。当权力、财富、教条主义决定了民族乃至国家的机器后,一切惟权力、财富、名声马头是瞻,社会现实正在以牺牲个体的良好品质和智慧为代价,教育的产业化则为这种消极发展推波助澜。民族、国家的出路尚且盲目,遑论社会基层中的个体,于是乎就是当今国家乃至世界的和而不谐。根本一点是物质欲望占领了制高点,偏颇的物质实证主义使得人类盲信盲从,整体上对智慧真理的追求已然近乎真空状态。
人类需要用智慧来纠偏思想和行为,否则现代实证主义科学只能加速文明的消失、人类的灭亡甚至地球的毁灭。
智慧,是宇宙、生命本然秩序和自然规律之理。智慧不依权利、财富、名声而生,不随卑下、贫穷、无闻而灭,是亘古常尔的哲理。智慧顺应生命之发展规律、顺应宇宙之本然运动规律。延续数千年的释、道、儒文化中的智慧构成了炎黄文明的主旋律,伊斯兰教、基督教中的慈悲为怀的博爱也是人类积累的智慧。
“般若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于一切明处一切智处生慧成就,不顽钝不薄少不愚痴,诸放逸处悉能思量,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般若波罗蜜即智慧。世间智慧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经验,佛法的智慧则是宇宙至极真理。“随遇而安”是一种生活的坦然,“吃亏是福”是一种宽怀的释然,“难得糊涂”是对纷争的淡然,都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心作善田百世耕作有余,诚为至本一生用之不尽”是快乐人生的智慧总结,“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不纠结他过的宽宏大量。有智慧人们遇事便能心平气和地分析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妥当途径,有智慧人们在钱、权、色、誉当前会表现出淡定,有智慧人们的行为就不会离经叛道。
智慧的核心乃是慈悲。智慧者总祥和平易近人,人际关系和睦。智慧者在它种生命体的感应则是“阳光普照”和“清凉无比”。炎黄文明传承六千年以上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内核符合宇宙本然秩序即真理即智慧,全息养生合气至道正是智慧的践行。
人类身、口、意之过患,不仅危及自身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对外环境造成了不可逆性损坏,人类与动物、与神鬼之关系都处于严重失衡之中。人类物质欲望的无节制、语言的狂傲不羁、行为的极端自私、精神追求的极度萎缩等,种种恶劣行为正在将人类的文明推向毁灭的深渊。现代人丧失对于神明、祖宗的敬畏,正在用高度技术化的物欲“茧子”封闭着一切可能摆脱毁灭的出路。
人类若想救赎自身免于毁灭,就必须停止对它种生命的肆意杀伐,就必须停止对他人财富的觊觎,就必须减缓对地球资源的疯狂破坏,就必须建立规范的道德行为体系,就必须从愚昧无知中挣脱出来!
是该清醒思考的时候了,我们必须对人类的文明和延续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全息哲学思想的释、道、儒智慧最终才是拯救人类各种灾难、过患的唯一途径。
无论天灾抑或人祸都是人类身口意三业的罪孽使然,故对治之策惟有行身口意之善。就个体而言,身口意恶业导致疾病、贫穷、夭折、挫折、灾难、诸事不顺。
社会是由单一个体组织起来的,如果个体的健康有了保障,家庭的健康才有可能,社会的健康才有保障。佛家、道家、儒家的智慧乃至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智慧无不是针对个体身心健康、社会安定和谐、环境风调雨顺而随缘教化的,是以佛经中总谓佛是大医王、谓道家老子谓圣人、基督教谓耶稣天父、伊斯兰教谓穆罕默德为先知。缘惟有如来、菩萨、圣人是一切宇宙智慧的完美代表,其法教可疗治一切有情之疾患,可调一切有情身心,可顺一切节气风雨。
即便现代医学是完善的,如果不纠正人类身口意之罪孽,看病吃药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而已。现代人只看重物质方面几乎完全忽略精神因素,以为有所谓好药就能解除病苦,而不注重身口意良好规范之遵守,欲求健康无异于饮鸩止渴。
为什么佛陀言语所及、音声所闻、目光所触,一切有情悉能离苦得乐?
大智慧的觉悟者,功德圆满巍巍,掌摄宇宙本然规律,一切所为悉能契合宇宙精神信息能量之总枢,是以身份举动都有无上的能量流动,就有情而言随类所感各个不同,可以感受到的是光明,也可以是温煦,也可以是清凉,也可以是甘露,也可以是醍醐,随有情之根基使之获得不同滋养,是故有“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佛一音声演说法众生随类而得解”。
如来是一切有情的救护者,充满无尽慈悲和大爱,好比人们最尊敬爱戴的长辈,其音容笑貌都能牵动人们的每根神经、感动每个细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令人们生起无限庄严的喜悦,谆谆言教使人们顿然有拨云开日之感触,大慈悲喜舍使人们心神舒畅。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
看见美好的事物,怦然心动;
听到悦耳音声,心旷神怡;
闻到清新馥郁,神清气爽;
尝到甘美可口,食欲大开;
触摸到细腻滑爽,身心舒泰;
观想喜悦之人事,眉开眼笑。
如此等等无不包涵精神信息能量的物质化疏导作用,明白这个道理,就能体悟智慧的力量,就能明了佛法的真实理趣。
如此,读经打坐,就是望闻问触最美妙的事物,就自身心而言功同修炼正宗的气功;修法课诵就是运用精神信息能量“合气”内外一切环境中的有情,功同调息身心;回向功德就是利益和供养一切有情,功同内外和谐;修五戒十善就是拯救人类和地球,功同用药祛病。
身心健康就意味着灾难和疾病的减少,心情适悦就意味着各种生命体关系和谐,端心正念就意味着良性发展的平衡和秩序。
佛法尤其是佛乘密法的功用便是“合气”,身心“合气”健康长寿可期,家庭和睦有保,邻里友爱可凭,社区安稳无虞,都市宁静有据,国家太平有望,世界和平可能,风调雨顺有理,天灾人祸可避。
世间今日的法律体系缘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教义中之戒律,然今日之法律重在保护个人生命权利和私有财产,着眼点并非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人类仅仅是地球上的寄居者并非主宰,而自大的人类自以为是地球的霸主。在这个虚实空间中不仅仅只有人类存在,还有动物、植物、精神生命体。人类要想健康、文明要想延续,就必须和动物、植物和精神生命体和睦相处!
与一切有情“和睦相处”在人类的各种哲学思想体系中,惟有佛家的十善道和根本五戒最为完善。
佛家修行最重者根本五戒,即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和戒酒,此乃修证出离之舟楫,亦是我人健康、内外环境和谐之保障。五戒根本旨趣即约束人类的身口意三恶业。
《增益阿含经——五戒品》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众中,我不见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狱行,成畜生行,成饿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谓杀生者也。诸比丘,若有人意好杀生,便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以然者?以断他命故。是故,当学莫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杀生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不行杀生,亦不念杀,受命极长。所以然者?以彼不娆乱故。是故,诸比丘,当学不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前世伤残其他有情即所谓杀生因,今生会有肢体残缺不全、短寿等果病,如《长阿含经》卷二中述及释迦世尊在入灭前三个月开始背痛,究其原因乃世尊前世为婆罗门时,与力士相扑而折断对方的脊骨所得之业报。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云“复次若以手等害诸众生,说名杀生。如是以块杖刀缚录断食、折挫、治罚、呪药、厌祷、尸、半尸等害诸众生,皆名杀生。为财利等害诸众生,亦名杀生。或怨为损或为除怨,或谓为法乃至或为戏乐害诸众生,亦名杀生,若自杀害若令他害皆得杀罪。”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阐释杀生之果报曰“复次若于杀生亲近数习多所作故,生那落迦(即地狱报),是名杀生异熟果;若从彼没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寿量短促(即短寿报),是名杀生等流果;于外所得器世界中,饮食果药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消变不平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非时中夭(疾病报),是名杀生增上果。”
此段经文阐明杀生之过咎,残害他种生命体者现生疾病缠缚,短命夭折,死后堕在三恶道中。然若断杀,健康有保,长寿可期,死后不堕恶趣而能投生人天之中。一切有情皆可成佛,杀生无异于杀佛。杀生自食虽满口腹之欲,然食蠢见蠢,食恶见恶,食脏见脏。比如宰杀动物者面多凶横之纹,体多奇异之乖症,多食猪肉者渐具愚蠢之相,多食狗肉渐显凶残之形,多食生猛海鲜,渐见肢体关节运动不便,喜爱钓鱼捕猎者难有老来身体健康者等等。
以杀生而活命取财者多有断后之虞。古训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多缘于杀生之故。一切飞禽走兽水中生物及人类,于六道轮回中悉皆互为父母姊妹兄弟子女,互相残食于心何忍?若因“生猛海鲜、生杀动物”餐饮起家者,最终许多“绝后”!欲家族香火有继、人类的文明延续,就必须收敛“杀心”。
西方古老文明的消亡大约都和“杀戮”有关,人类今日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收敛“杀心”,与一切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和谐相处,否则后果难料。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极为贫匮,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所谓劫盗也。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盗,取他财物,便堕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极为贫匮。所以然者?以断他生业故。是故,诸比丘,当学远离不与取。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广行布施,于现世中得色、得力,众得具足,天上、人中食福无量。是故,诸比丘,当行布施,勿有悭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段经文则阐释偷盗之过咎与布施之福德。今生之所以贫困饥饿乃缘于前世偷盗,且人身之报受尽,还堕于饿鬼道和畜生道中。然若前世行布施,则今生得富足且身体相貌无缺。一切有情皆可成佛,偷盗诚为盗窃诸佛财物,布施实则供养当来一切如来。于现生,偷盗者难有健康长寿,布施者多得安康无虞。故而今生贫穷莫要怨天尤人,实乃前生所种偷盗之恶因开花结果而已,设欲改变勤行十善是唯一途径。
故而要富足,首先必须放下贪心!人类的文明要继续,也就必须放下对于物质的贪婪!
利益集团为了变相侵占资源和财富,便出台各种“劳民伤财”的举措,使得民怨沸腾;权力追逐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滥用公权力飞扬跋扈等等,究其实质都属于“盗窃”。
超级大国觊觎其他弱小国家的资源,于是便假借推广其定义的狭隘的“民主自由”之名进行着掠夺的罪恶勾当,使得其他国家鸡犬不宁。
佛家有诫言:近报在身,远报在子孙!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奸淫,无有净行,为人所讥,常被诽谤。云何一法?所谓邪淫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淫泆无度,好犯他妻,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闺门淫乱。是故,诸比丘,常当正意,莫兴淫想,慎莫他淫。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他淫。身体香洁,亦无邪想。佛告诸比丘:若有人贞洁不淫,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诸比丘,莫行邪淫以兴淫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邪淫之人,欲火中烧,身体机能久之为热病所困,沾染霉菌、淋病、梅毒、艾滋病之几率亦增大,健康安能无虞?况邪淫不饶益自、他家庭,和睦之环境犹如画饼。今日邪淫之人无不被社会唾弃、耻笑,人际关系如何能良好维持?且死后堕于三恶趣中。不邪淫便无性病之虞,亦无被轻视之消极社会人文氛围,健康可期。邪淫便是破坏“合气”,不合气焉能生财?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气臭恶,为人所憎,所谓妄语。诸比丘,若有人妄言、绮语、斗乱是非,便堕畜生、饿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语故也。是故,当至诚,莫得妄语。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云何为一法?所谓不妄语也。诸比丘,其不妄语者,口气香芬,名德远闻。是故,诸比丘,当行莫妄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健康之人身体有香洁之气息,反之有体臭、口臭则必然表明健康状态欠佳。妄语者口说狂言大话,心无诚意,行止无序,人见恶之。妄言时刻身体每一细胞悉皆处于虚妄状态,其正常生理机能、代谢机能受到影响,经脉气血运行亦虚张虚驰,在此刻身体能散发正常气息几乎不可能,且妄语死后堕于三恶趣,凄苦无比。俗话说“诚为至本一生用之不尽,心作善田百世耕作有余”,虚言绮语者心无诚意,人际关系也必然糟糕,缺乏善心必然流连蹉跎。在糟糕的人际关系、曲折多变的命运之中健康安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饿鬼、地狱罪,若生人中,狂愚痴惑,不识真伪,所谓饮酒也。诸比丘,若有人心好饮酒,所生之处,无有智慧,常怀愚痴。如是诸比丘,慎莫饮酒。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无有一法胜此法者,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云何为一法?所谓不饮酒也。诸比丘,若有人不饮酒,生便聪明,无有愚惑,博知经籍,意不错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酒精具有麻醉神经的作用,神经在麻醉状态下,其信息传导以及由此而来的运动协调能力都会受到明显影响。醉酒之人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手脚?是以“酒会乱性”,乱性便是愚痴之表现。不饮酒则能保持头脑清醒,遇事冷静处理而少失误。比如醉酒驾车,身命尚且不保焉何言健康?酒精对于机体而言属于额外的负担,这种负担需要肝脏新陈代谢并由肾脏加以排泄,长期嗜酒,不仅肝脏功能因负荷太重而出现障碍,肾脏功能也会趋于不健康状态。比如酒精中毒、酒精性肝硬化等疾病就是嗜酒结果。
世界各个民族几乎都有历史传统悠久的酒文化,因此也不可能将酒类完全排除到人类生活之外。饮酒适度,保证不起错念头、不胡言乱语、不作出伤害举动,便也不能绝对人为饮酒有害。
酒是粮食或者水果酿成,因此有人便言酒是“粮食精华”、“水果精华”等等,其实酒并非精华,而是粮食或者瓜果中简单成分的发酵浓缩提炼。真正的精华是粮食、瓜果中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并补充体能完善机体机能的成份。
传统的中医告诉人们,适量饮酒可以活血化瘀延年益寿,比如米酒、黄酒的保健作用就比白酒、红酒好。人类习性中根植着很深的六道轮回印迹,便是“瞎起哄”。人群中某一具有优势地位的人一“吆喝”,人群便会群情激奋地“呼应呐喊”起来。人类今天的饮酒行为亦是如此,一经“时尚的”、“有名的”、“象征权利的”、“象征财富的”而未必有智慧的人“代言”、“广告”,于是乎人群便“不加分别”地遥相呼应,“酒”便成了“这个、那个”妆点人生的“精品”如此等等。犹记得那个“达芬奇”意大利家具的愚民故事,很多所谓象征成功的“社会名流”也被严重忽悠。
作为庆典、祝贺,适当饮酒也未尝不可。然作为张扬、炫耀,饮酒就罪莫大矣。“时尚的”从来未必是健康的、道德的。酒文化亦不例外,因此便有不法商人绞尽脑汁,“山寨”酒类应运而生。行家们清楚,即便是正统白酒、红酒,世界每年的产量有限,然而市场流通的居然是正常产量的数倍,岂不怪哉!
酒精毕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饮酒就是给人类本来脆弱的机体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肝脏要“加班加点”代谢,肾脏要“超负荷”排泄,久而久之肝肾之损害显而易见。中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告诉人们,水中混入其他介质,结晶不能或困难。人类的身体体液中增加了不必要的酒精成分是否会影响到机体的各种正常生理机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各大宗教都几乎将酒定义为“犯戒”之约,释迦牟尼、老子、孔子、耶稣基督、穆罕默德这些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一时“头脑发热”而告诫信众远离“酒精”的毒害吧!
酗酒是放逸一切恶业之门,会因此杀生、偷窃、淫乱、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婪、嗔恨、愚痴。饮酒之恶连带诸恶,是故应远离酒精。这样就不会狂乱、不会迷痴、不会烦躁、不会惊恐、不会失态、不会失常。即便随喜饮酒,也要随行教化!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中佛陀教诫饮酒之过失云:“佛言:人于世间喜饮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
一者,人饮酒醉,使子不敬父母,臣不敬君,君臣、父子无有上下(醉酒者父子君臣之尊卑失序而大不敬甚或犯上作乱);
二者,语言多乱误(醉酒者多胡言乱语);
三者,醉便两舌多口(醉酒便会口不择言以至于搬弄是非颠倒黑白);
四者,人有伏匿隐私之事,醉便道之(酒后吐‘真言’,说漏他人隐秘招致嫉恨);
五者,醉便骂天溺社,不避忌讳(醉酒便恶言恶语不避忌讳);
六者,便卧道中,不能复归,或亡所持什物(醉酒神志不清或睡卧道路或丢失所携带财物证件);
七者,醉便不能自正(醉酒便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出错);
八者,醉便低仰横行,或堕沟坑(醉酒易发生横灾);
九者,醉便躄顿,复起破伤面目(醉酒自伤);
十者,所卖买谬误妄触抵(醉酒账目不清);
十一者,醉便失事,不忧治生(醉酒便会使责任落空或者造成重大事故);
十二者,所有财物耗减(醉酒破财);
十三者,醉便不念妻子饥寒(醉酒不思妻儿疾苦);
十四者,醉便嚾骂不避王法(醉酒便枉法乱纪);
十五者,醉便解衣脱裈袴,裸形而走(醉酒出丑或脱衣或裸奔);
十六者,醉便妄入人家中,牵人妇女,语言干乱,其过无状(醉酒误入别人家,言行会骚扰、非礼妇女乃至乱性);
十七者,人过其傍,欲与共斗(醉酒好斗);
十八者,蹋地唤呼,惊动四邻(醉酒惊扰邻居);
十九者,醉便妄杀虫豸(醉酒会妄杀其他生命);
二十者,醉便挝捶舍中付物破碎之(醉酒便砸毁自他财物);
二十一者,醉便家室视之如醉囚,语言冲口而出(醉酒言不择口);
二十二者,朋党恶人(醉酒者多狐朋狗友);
二十三者,踈远贤善(醉酒者使善知识敬而远之);
二十四者,醉卧觉时,身体如疾病(醉酒易引发疾病);
二十五者,醉便吐逆,如恶露出,妻子自憎其所状(醉酒呕吐令家人厌恶);
二十六者,醉便意欲前荡,象狼无所避(醉酒者鲁莽);
二十七者,醉便不敬明经贤者,不敬道士,不敬沙门(醉酒者失恭敬心不修道之人);
二十八者,醉便淫妷,无所畏避(醉酒易公然邪淫);
二十九者,醉便如狂人,人见之皆走(醉酒发狂);
三十者,醉便如死人,无所复识知(醉酒意识不清);
三十一者,醉或得疱面,或得酒病,正萎黄熟(醉酒者易患酒糟鼻、肝脏必受损);
三十二者,天龙鬼神,皆以酒为恶(醉酒者神鬼恶之);
三十三者,亲厚知识日远之(醉酒者六亲疏远);
三十四者,醉便蹲踞视长吏,或得鞭搒合两目(醉酒易滋官事);
三十五者,万分之后,当入太山地狱,常销铜入口焦腹中过下去,如是求生难得、求死难得千万岁(醉酒者死后沦落地狱);
三十六者,从地狱中来出,生为人常愚痴,无所识知。今见有愚痴、无所识知人,皆从故世宿命喜嗜酒所致(转生投胎多得愚痴)。
如是分明,亦可慎酒!酒有三十六失,人饮酒皆犯三十六失。”
概而言之,醉酒招致三业十恶的肆虐。
对于修行的佛子而言戒酒是必须的,诚如上面经文中酒之过患如此之多不可不畏,就非修行人言也应该节制适量饮酒。
杀、盗、淫、妄、醉不仅对于自身健康不利,而且对于环境也带来消极影响。
杀生带有残忍之“气”,此狠戾之气弥漫环境,草木为之战栗,山川为之呜咽;
盗窃之行坏人生存之机,弥散出来的便是对系统平衡性破坏的消极气息;
邪淫使得环境气氛淫逸晦涩,弥漫出低等弱智生命的气息;
妄语则使本来有序的环境氛围变得虚张失去秩序;
饮酒散发出来的恶臭,使人神避而远之。
如此等等,健康的环境能有保障?环境健康失去保障,机体健康焉能孤立存在?殊不知一切自然灾害悉皆人类身、口、意恶业所释放出来的消极精神信息对环境作用的恶性结果。中学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告诉我们,水中加入其他介质,水之结晶就变得困难。那么本来有序的环境中掺杂了其他“消极”信息,环境本具平衡必然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蝴蝶效应”,久而久之不现“天灾”似乎不可能。
推荐阅读
戒、律的全息旨趣密教硕士毕业论文
唐密的护国利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全息哲学--真圆台球规律(附音频)
唐密梵音
感恩您对唐密梵音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oujif.com/gjtp/1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