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狗脊 > 狗脊疗法 > 正文 > 正文

小儿推拿五迟五软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28 13:45:20

五迟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疾病。《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张氏医通》指出其病因“胎弱也,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

病因病机

五迟之因,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或有家族史、难产史等所致。肾主骨生髓,为生长发育之本;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肝主筋,筋束骨而运动枢利。若肝肾之气亏,则骨弱筋痿,故见立迟、行迟、齿迟之证。精血虚衰,不能充养于心,心气不足,则智力不发达,而见语迟。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故见发迟。

临床表现

患儿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头发稀少,色泽无华,坐起、站立、行走、生齿及语言等均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常伴智力低下。小儿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初生毛发少或无,随年龄增长仍头发稀疏难长为发迟;牙齿到时未出或出之甚少为齿迟。

辨证施治

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的轻重:一般而言,后天失养而致,病程短者,病症较轻;先天不足而致,病程长者,病症较重。其次要辨别病在何脏:立迟、行迟、齿迟多为肝肾亏损;语迟、智力迟钝多因心气不足。本病以虚证为主,治疗多运用补养肝肾,补心养血和气血双补等治则。

1.肝肾亏损

(1)证候面色发白,目无神采,智力迟钝,筋骨痿弱,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囟门宽大难合。舌质淡,脉细弱。

(2)治则补肝益肾。(3)主方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4)方药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怀牛膝、桑寄生、炙甘草。

2.心气不足

(1)证候面色发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数岁不语,或言语不清晰。舌淡,脉细弱。

(2)治则补心养血。

(3)主方菖蒲丸加减。

(4)方药党参、石菖蒲、麦冬、远志、川芎、当归、乳香、朱砂,丹参、茯苓、酸枣仁。

3.气血虚弱

(1)证候肌肤苍白,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头发稀疏萎黄。舌淡,脉细弱。

(2)治则补益气血。

(3)主方八珍汤加减。

(4)方药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甘草、何首乌、菟丝子。

4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将赤小豆研为细末,用酒调和,涂舌之上下,每日1次。适用于语迟者。

(2)取当归、生地黄、肉苁蓉各等量,研成细末,用黑豆煎汤取液调和成膏,涂于头部,每日1次。适用于小儿头发久不生。

2.针灸疗法

(1)针刺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用补法。适用于立迟、行迟者。

(2)艾灸心愈穴或足两踝,每次三壮,每日1次。适用于语迟者。

(3)取胎盘组织液,或维生素B12和Bl各1支分别注射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立迟、行迟者。

3.推拿疗法

推补脾经、推补肾经,分手阴阳,揉一窝风,清板门,逆运八卦,清天河水。

4.饮食疗法

(1)五加皮粥五加皮研末,调于稀粥中服用,每日3次。适用于腰脊脚膝筋骨弱而立迟、行迟者。

(2)猪蹄筋汤猪蹄筋、杜仲、怀牛膝、桑寄生。先将猪蹄筋用清水浸一夜,翌日用开水浸泡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与各药一起放人砂锅内,加水,煎成半碗水左右,去药渣,加盐调味,饮汤吃筋。主治筋骨腰膝乏力而立迟、行迟者。

(3)黑豆芝麻糊黑豆、黑芝麻、核桃仁各等量,白糖适量。将黑豆、黑芝麻各炒熟研末,核桃仁炒熟切成碎块,加入白糖混和,开水冲服。适用于发迟及头发枯黄。

(4)益智丸益智仁、远志各等量,桂圆肉适量。先将远志和益智仁研成细末,再与桂圆肉共捣,制成丸。每日早晨服1丸,用莲子汤送下。有益智补脑之功效,主治智力迟钝及语迟。

五软

五软,又名软瘫,是指小儿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多因先天禀受不足,后天调护失当,气血不充,而致骨脉不强,筋肉痿弱。《保婴撮要》:“原其要,总归于胃。盖胃为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原也。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现代西医学的脑性瘫痪、智力低下、脑发育不全、佝偻病等可见此证。

1病因

五软之病因,多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骨肌肉痿弱无力;或后天调护失宜,病后失养,以致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筋骨肌肉失于滋养。或感受外邪,损耗气血津液,灼伤筋脉,而成五软之证。

2临床表现

患儿头项软则不能抬头,或抬之不高、抬之不久;口软则虚舌出,或啜食咀嚼无力;手软则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足软则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肌肉软则全身肌肉或部分肌肉痿弱无力。

3鉴别诊断

五软与五迟在临床证候上互为并见,但有所侧重。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而五迟则以发育迟缓为特征。

4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以培补脾肾,益气养血。

1.肝肾亏损

(1)证候生长发育缓慢,精神呆滞,智力迟钝,天柱骨无力,头项倾斜,不能抬举,手足筋骨软弱,不能握举及站立。舌淡苔白,脉细弱。

(2)治则补益肝肾,填精益髓。

(3)主方补肾地黄丸加减。

(4)方药熟地黄、山茱萸、牛膝、山药、茯苓、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龟板、杜仲等。

偏于阳虚者,可酌加熟附子、肉桂。偏于阴虚者,加麦冬、桑椹子、女贞子。气血俱虚者,加党参、黄芪、当归、何首乌。精神呆滞者,加石菖蒲、远志、丹参。

2.脾胃虚弱

(1)证候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肌肉消瘦,皮肤松弛,四肢痿弱,手不能举,足不能立,口唇软薄,咀嚼乏力,舌常伸出,涎出不禁,纳呆便溏。舌淡,脉细弱。

(2)治则益气补脾。

(3)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3)方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升麻、柴胡、甘草、陈皮。

兼有肝肾不足者,加熟地黄、山药、补骨脂。智力迟钝者,加石菖蒲、益智仁、丹参。

5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取生附子、生南星各等量及姜汁适量。将前二味研为细末,以姜汁调和如膏状,取药膏摊贴在胶布中间,贴敷于天柱穴上,2日l换。主治小儿头项软。

(2)取五加皮适量,研成细末,用酒调成糊状,涂颈骨上,每日数次。主治小儿头项软。

2.针灸疗法

(1)针刺取大椎、安眠、哑门、陶道、百会、印堂、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中等刺激,补法。每日1次。

(2)耳针取心、肾、肝、脑干、皮质下。隔日1次。

(3)穴位注射取5%当归液,注射足三里穴,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3.饮食疗法

(1)杜仲猪肾汤猪肾1个,杜仲、枸杞子。将猪肾剖开取去筋膜,杜仲、枸杞子用纱布包好,加水共煮至熟,食肉饮汤。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之功效。

(2)杜仲猪骨汤杜仲、狗脊,猪骶骨适量,加水久煮,饮汤食肉。有补肾壮腰,强身健体之功效。

(3)党参黄芪牛肉粥党参、黄芪,牛肉片适量,粳米、盐少许。将党参、黄芪用纱布包好,加水与牛肉、粳米共煮,煮成稀粥,加入调味品温食。有补脾益气,强壮身体之功效。

五硬

五硬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是新生儿常见的疾患之一。《古今医统》:“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多因禀赋不足,真阳大虚所致。本病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好发于早产、体弱儿,或伴有其他疾患之小儿,常危及小儿之生命。本病证症状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硬肿症。

1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护理不当,复感寒邪而致。阳气不得温煦肌肤四末,则身冷肢厥、体温不升;阳虚则阴盛,气化不利;水湿停滞则见皮肤苍白肿亮;寒凝气滞,气血瘀阻则肌肤僵硬,色呈紫暗,口周及指端青紫。

2临床表现

常发生在寒冷季节,婴儿出生后1周左右,多见于早产儿及体弱儿,有明显受冻史或伴有感染病史。患儿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僵硬发凉,伴有水肿,不能用手捏起。体温不升,反应低下,不吃、不哭,气息微弱。严重者面颊、胸腹或全身肌肤僵硬、关节强直,口唇及指端青紫,或伴有肺炎、肺出血、败血症。

本病水肿多局限在患处,一般不波及眼睑、阴囊、手足心等处,可与新生儿水肿症区别。后者常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营养不良症或新生儿溶血症等引起水肿,但症状出现较早,多在生后数小时或1~2日内发生,水肿波及范围较大,手、足、背、眼睑、头皮、阴囊等处均可发生,且伴有相应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故能与本病相鉴别。

3辨证施治

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之轻重。一般而言,体温越低,皮肤硬肿范围越大,则病情越重;若见胸腹硬肿,呼吸困难,脉律不整,或口鼻出血者,尤为凶险;若体温不甚低,皮肤硬肿仅见于小腿或大腿者,则病情较轻。治疗的原则:以补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

1.阳气虚衰 

(1)证候体温不升,面色灰暗,僵卧少动,昏昏多睡,气息微弱,肌肤发冷发硬,苍白肿亮,按之凹陷,硬肿范围较广,唇舌俱淡,指纹淡或隐伏不现。

(2)治则益气温阳。

(3)主方参附汤加减。

(4)方药药用人参、熟附子、黄芪、茯苓、桂枝、干姜、丹参、炙甘草。

水肿甚者,加大腹皮、木通。气息微弱,脉律不整者,加麦冬、五味子。

2.寒凝血涩 

(1)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硬肿范围较少,多见于面颊、臀、小腿等处,皮肤色暗发紫,或红肿如冻伤,面色晦暗,唇舌暗红,指纹沉滞不显。

(2)治则温经通络。

(3)主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4)方药当归、赤芍、细辛、桂枝、木通、桃仁、红花、人参、川芎、炙甘草。

水肿者,加茯苓。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

4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复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条件者可用暖箱,自26℃开始,每小时上升1℃为宜,4~6小时逐渐升至30~32℃,注意不宜升温过快。

2.针灸疗法

温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oujif.com/gjlf/8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狗脊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