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狗脊 > 狗脊价格 > 正文 > 正文

交流平台本草纲目食物药应用方法探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27 4:02:28

交流平台

《本草纲目》食物药应用方法探讨

美国洛杉矶张季中医师

前言

食疗在我国起源很早,有“药食同源”之说。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原则。李时珍遵循《内经》要旨,阐发歧黄食疗之精微,兼收并蓄百家食疗之秘诀,对食物本草学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纵观《本草纲目》,有关食物药的记载随处可见,内容极为丰富。

食为药用,搜罗广博

《本草纲目》不但搜罗可用于食疗的药物十分广博,而且还将食物纳入本草中。本书收载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达余种(且多附有插图和验方),列入水部、谷部、菜部、果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总计21卷。其中仅食用药用水就达43种,谷物73种,蔬菜种,果品种及一些可供食疗的药物,至今仍为临床和民间常用。而且收载了前世历代食物本草书中无记载的食物,仅谷、果、菜三部就增加品种达64种,增加附方达首。

药为食用,治养并重

如补气药:人参、五味子、黄芪、白术、山药、扁豆、大枣、甘草等;补血药:当归、熟地黄、阿胶、何首乌、枸杞、龙眼肉等;补阴药:沙参、麦门冬、天门冬、黄精、百合等;补阳药:鹿角、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仙茅、锁阳、肉苁蓉、狗脊、骨碎补、紫河车、杜仲等药,还有贝母、杏仁、谷芽、麦芽、山楂、天麻、茯苓、灵芝、三七、白果、莲子、地黄等药物。所载种动物药中,有许多可供食疗使用,且营养丰富。

食为药用,功效卓著

食物和药物一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及寒、热、温、凉四性。李氏根据食物和药物的四性、五味辨证选择药物,以之来矫正脏腑机能之偏盛偏衰,使脏腑机能恢复正常,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

特别是对于食物药的临床应用,既汇集了前代本草的精华,又颇有创新,他充分发挥了食物适口的特长,烹制方法灵活,花色品种繁多,而且食为药用,辨证施食,食药相配,功效卓著。

合理烹制,适口为要

食物药与非食物药相比,其突出的优点就是适口,易为病人所接受。故对于非药石可治之痼疾、病后调理及虚羸之人已厌服药者,尤为适宜。但有不少食物药,虽然可食却口味较差,病人难以接受,时珍为了提高食疗之品的适口度,亲自品尝试验,下了很大功夫,例如:

1.楂子Chaenomeleslagenaria

楂子,为蔷薇科植物木桃的果实,能断痢止呕,治霍乱转筋,时珍品尝后觉得生品酸涩,味“劣于梨与木瓜”,遂加烹饪,“入蜜煮汤,则香美过之。”

2.石蕊CladoniformLichens

石蕊,为地衣类植物,时珍记载有“生津润燥,解热化痰”的功效,但“其味甘涩如茗,不可煎饮”,特加注明:“止宜咀嚼及浸汤啜,清凉有味。”

3.草部药用植物

草部有不少药用植物,如甘菊、茺蔚、夏枯草、恶实Burdock、天名精Carpesiumabrotanoides、豨莶、菟葵Malvaparviflora、瞿麦、金盏草Marigold、凤仙、水藻Algae、景天CommonStonecrop等的嫩茎叶,皆可入食,但味带苦涩,口感不佳,且易伤胃气,时珍多采用沦的方法,焯去苦味,再以油盐拌食,达到良药而不苦口、治疾而不伤胃的效果。时珍更在一些食物药项下,详细记载了多种烹饪方法,改变花色品种,务以适口为要,进一步提高了病人的食欲。

例如:

1.绿豆在绿豆条下,记载了绿豆粥、绿豆饭、绿豆酒、绿豆凉粉、绿豆糕、绿豆以及炒绿豆等食品。2.橙橙条下,介绍了橙汁、橙酱、橙齑、橙丁、橙膏、橙汤、橙醋等食法。

调味提香,发挥药效

伊尹始创汤液,即源于庖厨调味。《内经》关于食养食治的许多论述,也都离不开调和五味之说,《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等不少方剂,都使用了调味品药物。《本草纲目》在前代的基础上,用很多篇幅记述了药物作为调味品使用的食疗方法,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所谓调味品,是指在食物烹制过程中加入的佐料,能够起到突出口味,增进色泽的作用。当代所用,主要有芳香气和辛辣味的食品,如葱、姜、蒜、花椒、茴香、桂皮、陈皮、丁香等,以及甜、咸、酸、苦等味的食品,如盐、酒、醋、酱油、味精、食油、糖等。而时珍在《纲目》中明确记载可作调味品使用的药物品种,却大大超出了上述范围,广泛分布在各部类中。

笔者统计,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虫部、鳞部、禽部、兽部中均有收载。仅以草部为例,就记载了豆蔻、益智子、荜茇、蒟酱BetelPepper、姜黄、荏子PerillaFrutescen、水苏茎叶JapaneseBetony、红蓝花子、恶实茎叶、蓼Polygonum、虎杖、甘藤等14种。其大部分品种,为今人鲜知。

例如:

1.益智子,“杂五味中,饮酒芬芳。”

2.红蓝花子,“五月收采,淘尽捣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极肥美。”

3.蓼,“《礼记》烹鸡豚鱼鳖,皆实蓼于其腹中,而和羹脍亦须切蓼也,后世饮食不用。”

4.甘藤,“捣汁和米粉,作糗饵食甜美,止泄。”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研究,《纲目》收载大量调味品的意义,一是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二是有利于人体的吸收。

1.酒,在烹制肉类食品中必不可少。在烹制过程中,可与肉中的脂肪发生脂化反应,生成“酯”类物质,香气四溢,不但菜香可口肥而不腻,而且由于脂肪的溶解更富营养。2.醋,除能去腥解腻增加鲜味和香味外,更能在食物加热过程中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还可使食品中的钙质溶解而有利于人体的吸收。3.葱,现代研究表明能引导蛋白质分解成胨,促进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二是增加食品的色香味,提高食欲。

4.酱,如《纲目》酱条下详细记载了制酱法达9种之多,其成分除含食盐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香料等,以咸味为主,亦有鲜味、香味等,能增加和改善食品口味,增添改善食品的色泽,从而提高食欲。5.糖,《纲目》收载的饴糖、蔗浆、沙糖、石蜜、刺蜜、甘藤、蜂蜜等能增加菜肴的甜味,增添制品的色泽,为制作甜食类食品的主要调味品。

胃以喜为补。人们食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而调料的应用,能除异味,增滋味,提香味,对提高人们的食欲至关重要。

时珍用相当的篇幅记述了一些药物所具有的调味品功能及使用方法,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丰富食物药的品种,而且是为了开辟调味食疗法的新天地,以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

调味品性味较强烈,食养作用虽不及一般食物药,食治功能却较为显着。《纲目》中记载的调味品,分布广泛,性味功能各异,故可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不同性能的调味品,辨证施食,达到食疗的目的。

归纳李时珍对调味品食治特色的认识,大致有以下三点:

1.醒脾健胃时珍在学术上尊崇李杲脾胃学说,指出:“脾乃元气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并特别强调脾的特性“土爱暖而喜芳香”。

时珍又指出使用辛香调味料应因地制宜,注意体质。荜茇、豆蔻,“南人爱其辛香”,因为“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辛烈大温之调味品应用宜慎,用于阴虚体质之人,“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故常用辛温香窜之调味品,健运生发脾胃之气,以防止主食的呆滞滋腻,从而增加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起到补而不滞的效果,对于平素食欲不振者更有治疗作用。

如胡荽条下时珍云:“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尔。”

益智子条下云:“进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土,……故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2.制食之毒

时珍十分重视调味品的解毒作用。如孔子曾说过:“不得其酱不食”,酱条下时珍引寇宗奭的解释:“圣人不得酱不食,意欲五味和,五脏悦而受之,此亦安乐之一端也。”但又进一步指出“不得酱不食,亦兼取其杀饮食百药之毒也。”它如黄橘皮“入食料,解鱼腥毒”;羊蹄叶与鱼肉共烹,能“杀胡夷鱼、鲑鱼、檀胡鱼毒”;醋、酒条下收载了前人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的论述。

芍药条下亦录下了“制食之毒,莫良于芍”的功效等。现代经鸭雏黄曲霉素B1解毒试验,已经证实,白芍提取物在一定的时限内,有破坏黄曲霉素的作用。黄曲霉素是一种食物中经常含有的强烈致癌物质,故将白芍作为调味料加入食物中,确可达到解毒抗癌的目的。

至于醋酸、乙醇,烹调中可破坏变质饮食产生的一些毒性成分,则更为人们熟知。某些调味品的解毒作用是有科学依据的。

3.保鲜防腐

某些调味料可以保鲜防腐,延长食品的存放时间,在《纲目》中也有记载。

如蟹条下时珍云:“凡蟹生烹,盐藏糟放,酒浸酱汁浸,均为佳品。但久留易沙,见灯易沙,得椒易犆(粘意),得皂荚或蒜及韶粉可免沙犆,得白芷则黄不散,得葱及五味子同煮则色不变。”其中蒜、葱等均为今日常用调味品。

《纲目》特别注意收载食用色素类的食物药,将某些中药作为食用色素加入食品进行食疗,是其食物药应用途径上的又一特色。

1.南烛枝叶例如,他在南烛和青精干石饭下,记载了寒食时节采南烛枝叶,“渍水染饭,色青而光,能资阳气。”今江南一带仍有此种习俗。

2.红曲时珍感叹“本草不载,法出近世,亦奇术也。”故记载了作色素使用的方法:“入酒及鲊醢中,鲜红可爱。”具有“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的功能。按红曲是天然绝美的食品着色剂和有益无害的防腐剂。我国许多名酒皆以红曲为酒曲,也是烹调食物和制作红方腐乳的重要成分。红曲霉菌在分解糖的过程中,产生红曲糖化酶、淀粉酶、红曲霉红素、红曲霉黄素以及多种氨基酸、有机酸等物质,对人体十分有益。近年来更是常常用它来降低胆固醇,确有疗效。

3.虎杖又如虎杖条下,记载了“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并可和甘草同煎,作夏季饮料,“色如琥珀可爱,甚甘美”,“极解暑毒”。它如记载了山矾叶可“取以染黄”或“杂入茗中”;鼠李嫩者“可以染绿”;荩草“可染黄,染金色,色极鲜好”等等。食物的颜色对于人们的食欲关系甚密,因而影响到食疗的效果。

现代有人主张,一顿饭的食物最好不少于3种颜色,或称为“三色原则”。因此《纲目》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食疗学的新课题——天然色素食疗法。

近年来,国际食品卫生界对于食品中滥加合成色素的作法深恶痛绝,多次指出有致癌和带来其它毒副作用的危险。相继严格限制合成色素的品种,有的国家如丹麦、挪威等,已经完全禁止使用合成色素。我国用栀子中提取的栀子黄取代合成色素作食品着色剂取得成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纲目》中的有关记载为进一步的科研设计提供了线索和思路,前景广阔。

辨证施食,讲求配伍

《纲目》对掌握食性作了精辟的论述:“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精顺五气以灵,形受五味以成。若食气相反则伤精,食味不调则损形。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后制药物以防命,气味温补以存精形。”

因此在食物临床应用中,李时珍很注意辨证施食的原则,依照辨证得出的寒热虚实、脏腑归属等病机,相应地择用不同性能的食物药。

例如治疗泄泻:

1.湿热泄泻

湿热泄泻,时珍常用粟米、青粱米、丹黍米、山药、薏苡仁等煮食,以除湿热,燥脾胃。

2.虚寒泄泻

虚寒泄泻,又有补脾和补肾之侧重:脾虚滑泄,用乌骨母鸡一只,治净,再用豆蔻一两,草果二枚,烧存性,掺鸡腹内,扎定煮熟,空心食之,意在燥湿补脾。泄泻日久伤肾,则以补肾为主,“用猪肾一个,批开,掺骨碎补末,煨熟食之”。

3.老人泄泻

对于老人泄泻,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采用“干糕一两,姜汤泡化,代饭”的食疗方法,认为“晚粳米糕,可蒸饼,……取其易化也”。

4.脾积泄泻

脾积泄泻,则用荞麦面炒熟,沙糖水调服三钱,因为“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

在《本草纲目》的食疗方中,还体现了李氏“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膳思想,如肝虚目赤,李氏采用补肝的食物治疗,如“青羊肝,薄切水浸,吞之极效”。而血热目赤,李氏采用清热凉血的生地浸泡粳米,以粳米粥治疗,如“睡起目赤肿起,良久如常者,血热也。卧则血归于肝,故热则目赤肿,良久血散,故如常也。用生地黄汁,浸粳米半升,晒干,三浸三洒。每夜以米煮粥食一盏,数日即愈。有人病此,用之得效。”

李时珍又将《内经》从阴阳、顺四时的养生理论用于食养。正如他在卷一“五味宜忌”中所说“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强调了人们的饮食养生必须符合四时季节的变化,因其时而择其食,因其气而补其虚。

但他亦未片面强调顺时气便不问证之寒热,而是要求“变通权宜”,不可泥一。

如《本草纲目》卷五十?羊附方中的羊肉汤:“张仲景治寒劳虚羸,及产后心腹疝痛。用肥羊一斤,水一斗,煮汁八升,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煮取二升,分四服。”方中选用当归甘温补血止痛为主药;配以辛温的生姜温中散寒;黄芪甘温健脾补气。因病属虚证,故重用血肉有情之品羊肉温中补虚。四者合用共奏温中补血、祛寒止痛之功。

李时珍还认为时代变迁,人们的体质不同,发病证型也随之发生演变,食物药的应用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梨条下发明曰:“《别录》着梨,止言其害,不着其功。陶隐居言梨不入药。盖古人论病多主风寒,用药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尔。”

药膳多样,食养尽之

药膳是药食与烹调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除了讲求辨证施膳外,同时还要讲究烹制方法与饮膳剂型。烹制药膳,其操作得当与否,对充分发挥药膳的功效颇有影响。《本草纲目》中所涉及的药膳制作方法颇多,据不完全统计就有:炖、焖、煨、蒸、煮、熬、炒、炸、烧、炙、炮、炼、研、捣、擂、浸、渍、灌肠、酿酒等。

药膳的烹制,时珍应用了多种剂型。据初步统计,《纲目》中的药膳剂型竟达三十余种,涉及到汤剂、茶剂、饮剂、酒剂、烩剂、炙剂、煎剂,煮剂、蒸剂、粥剂、饭剂、羹剂、臛剂、脯剂、酥剂、胶剂、蜜膏剂、蜜饯剂、糖果剂、散(粉)剂、汤料剂、糕点剂、馄饨剂、饼剂、丸子剂、腌剂、醅剂、乳剂、浆剂等。用膳品种繁多,是《本草纲目》药膳疗法的一大特色。

药粥是食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草纲目》粥条下所引述诸家之说,论证粥有畅胃气,生津液,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的长处。对于疾病初愈,身体衰弱者是很好的调养剂,长服可滋补强壮,疗病抗衰,延年益寿。

药粥的特点是吸收快,不伤脾胃,服食方便,老少皆宜。粥条下,共收食疗粥谱62种,其主治病证随配伍而异。

如:赤小豆粥、鸭汁粥、鲤鱼汁粥,并利水消肿;绿豆粥、竹叶汤粥,则并能解热毒、止烦渴;葱豉粥能发汗解肌;韭菜粥则能温中暖下;羊肝粥、鸡肝粥并补肝虚明目;猪肾粥、羊肾粥、鹿肾粥则并补肾虚诸疾等。

药酒也是食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为溶液,药为溶质,主要是使药物之性,借酒的力量,遍布到全身各个部位。《纲目》中明确标明的药酒有80种之多。

这些药酒中,有补虚作用的:钟乳酒、仙灵脾酒、长松酒、天门冬酒、五加皮酒、女贞皮酒、地黄酒、牛膝酒、当归酒、枸杞酒、人参酒、黄精酒、桑椹酒、仙茅酒、虎骨酒、麋骨酒、鹿头酒、戊戍酒、羊羔酒、腽肭脐酒、地骨酒、鹿茸酒、青蒿酒;有治疗风湿痹病的:薏苡仁酒、白石英酒、菖蒲酒、术酒、南藤酒、松液酒、松节酒、柏叶酒、巨胜酒、麻仁酒、蚕沙酒、槐枝酒、花蛇酒、乌蛇酒、蝮蛇酒;有祛风作用的:薯蓣酒、茯苓酒、蜜酒、白菊花酒、大麻仁酒、菊花酒、茵陈酒、紫酒、豆淋酒、天蓼酒、濒湖白花蛇酒、世传白花蛇酒、枳茹酒;有温中散寒,治疗心腹胃痛的:蓼汁酒、蓼酒、姜酒、茴香酒、缩砂酒;还有葱豉酒、通草酒、竹叶酒、霹雳酒、牛蒡酒、猪胰酒、愈疟酒、屠苏酒、百部酒、海藻酒、黄药酒、椒柏酒、桃皮酒、红曲酒、神曲酒、磁石酒、龟肉酒等。

校核

包克新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oujif.com/gjjg/7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狗脊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