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普查
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科,属,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科,属,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3.4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万吨和1.5万吨。
3.5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丹溪心法》、《中医病因病机学》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老师。
我承认,我是一个驽钝的人。但我入了医门以后,他对我尽心教导,竟然也让我这个粗鄙的人,有了一些长进。
尤其是,他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验方、配伍,毫无保留地说给我,让我受益匪浅。
我记得,有一回,我随老师出诊。
不多时,来了一个老爷子,60多岁,是个农民。
什么毛病呢?就是咳喘。
他这个咳嗽,已经历时八年了。八年来,他用过很多药,很多疗法,皆效果平平。
刻诊,见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而且咳痰特别多,特别粘稠,自述胸里头满闷啊,似乎被什么东西堵在那里。同时,头晕乏力,自述觉得心烦。
我老师带着我看,发现整个人口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我老师当时就跟我说,你看见没有,有痰,同时还有火。你知道为啥不?
我摇摇头。痰,它是潮的,湿的,怎么能引起上火、有热象呢?我不理解。但是这个患者,确实口干、舌红、少津液,脉数啊。
我老师看着迷迷糊糊的眼神儿,他笑着再强调说:你记住,痰一多,就上火。因为痰把气给憋住了。气郁,就会化火。
接着,看我老师开了一张配伍。方见——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生山药60克,玄参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结果,让我分外震惊的是,老患者药用6剂,咳喘多痰消失,口渴心烦之感缓解,舌头伸出来有了津液,也不那么红了。这样巨大的转变,让我震撼。
我老师跟我讲,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配玄参,重用山药,这个配伍得记下来。它是调治痰多气滞,久郁化火的经验配伍。它是陕西那边一个中医老前辈刘师的经验,在业界挺有名。
我一听,赶快用小本子记上,回去背诵。没办法,我脑子笨,只能靠烂笔头了。
这里头什么道理呢?我给你简单地试着解读一下。
从这个老人家咳喘、多痰,痰质黏稠的特点看,他肺中有痰无疑。痰浊这个东西,黏黏糊糊的,肯定会郁滞气机的运行。古人讲,气有余便是火。气郁日久,肯定会化火。有了火热之邪,就灼伤阴津,导致患者口渴、舌红、少津、心烦。同时呢,火热之邪还能灼津成痰,加重痰浊在胸肺的淤积。
在这个过程中,你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津液和痰浊,是两回事。津液可以让人口不渴、不上火,但是痰浊不一样。痰浊作为一种病邪,对人体是无益的。它阻滞津液的输布,加重上火。所以说,你不能以为,痰浊较盛的人,他就不会阴虚口渴。这是曾经困扰我的问题,我今天重点给你提出来。
分析到这里,咱们都懂了,要想解决的话,必须一方面化痰浊,另一方面还要清热去火。
怎么办?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山药、玄参的搭配,确实比较合理。其中,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都是降气化痰的。气顺则痰消,这没啥好说的。患者久咳,必然伤肺气。故而用山药补肺止咳。在这个基础上,用玄参滋阴清热,润体燥。这就是基本意图。说起来,很简单。
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对这张配伍是十分信赖的。事实表明,痰多久郁而化火之人,用这个配伍,不错。我希望大家也能把它记下来。非专业人士,你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一下。专业读者,不妨也有所借鉴。我感觉,它有实用价值。
最后,我还想提到我的老师。是他老人家,不厌其烦地教给我一些道理。我今天所知道的这些,大多数,都是老师,以及其他前辈们的经验传承。这就意味着,我作为一个杏林中的小学生,必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断学习的姿态。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END
提示:文章内容若涉及配方或疗法,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勿随意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医药书籍免费领?
你没有听错
真的免费领!
具体如下
想领哪本你就点哪本
点个在看,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