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不仅有道口古镇、大运河名传中原;还有明福寺塔屹立千年,巍峨壮观,别有风采!
滑县城区滑州大道中段北侧有一个面积宽广的广场明福寺塔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巍峨耸立的古塔,这就是有着将近一千二百年历史的明福寺塔,也是河南省境内著名的国宝级古塔。
明福寺塔的西侧有一尊巨大的石质雕像,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雕像,欧阳修雕像后面则是正在建设的欧阳书院。北宋康定元年六月(年),年仅三十三岁的欧阳修来到滑州任武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一年后他受命回东京汴梁复任馆阁校勘。从滑州离任一年后的庆历二年(年)九月,欧阳修再次来到滑州,不过这次就任滑州通判,在次年的三月又转任太常丞、知谏院,这次在滑州待了半年左右。
这是欧阳修一生中两次和滑县结缘,他一共在滑县生活了一年半左右,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给滑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欧阳书院就是之一。在欧阳修任职滑州期间,他就居住在县城一座书院内,后人称欧阳书院。后人为纪念曾在滑县励精图治、兴文办学的欧阳修,于明朝万历年间兴建欧阳书院和欧阳公祠。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欧阳书院和欧阳公祠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直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再次兴建欧阳书院,以此纪念文学家欧阳修。
明福寺塔当然是广场中最重要的主角,屹立在广场的中央。据史料记载,明福寺塔始建于唐宝历二年(年),因为建于明福寺内,故名明福寺塔。明福寺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四年(年),这座寺院的名字和隋朝开皇年间一个叫杜明福的人有关。因杜明福施宅为寺,以惩恶劝善,后来在滑州城内兴建的寺院便以杜明福的名字取名明福寺。
唐朝中期名将李晟的儿子李听在任节度使时,有一次去游览滑州城内的明福寺,在向寺僧们询问寺名的来历时,听到僧人定俊讲述明福寺的来历后,李听才知道明福寺名字背后的故事。为了记住这个故事,他命人刻石立碑将此事记载下来。为了震慑古黄河,后来李听又出资在寺中修千佛塔一座,取名明福寺塔。建成后的明福寺塔高耸入云,风铃四鸣,成为滑台城中最壮丽的一处景观。时任滑州掌书记的白敏中奉李听之命,写了一篇《滑州新修浮图记》记载了建塔的经过。这件事也被记载到了《滑州志》中。
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和各种战事频繁,原来的明福寺殿堂早已毁掉,只有这座佛塔保留了下来。现在的明福寺塔是一座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43米,底面直径11米,平面呈八角形。整座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的外壁上镶嵌有佛像砖雕,据统计,这些佛像砖雕一共包括五十多类块,每一块砖雕上的佛像人物造型都栩栩如生,具有明显的唐代遗风。更为奇特的是明福寺塔的塔顶形状是一个仙桃的形状,颜色是绛红色,这种造型的佛塔在全国的佛塔中都比较罕见。
民国时的塔
清顺治年间滑县知县王鼐写过一组《滑台十二景》的诗作,所谓的滑台十二景包括鲋岭松楸、双潭秋月、龙门夜雨、狗脊云封、天台表胜、白云茅屋、画舫澄波、浮图瑞霭、帝庙著灵、龙井烟迷、金堤浮翠和白马灵津,其中浮图瑞霭就是明福寺塔的景色。
相轮耸翠跨城头。鹫岭庄严象教优。
节节凌空欣有托,层层匝地讶无俦。
诸天云拥星辰近,下界烟迷卫济浮。
应是隋唐人创造,摩挲碑记赞前修。
——清王鼐《滑台十二景·浮图瑞霭》
游古镇,赏名塔,观运河;一睹滑县风采。(完)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oujif.com/gjgx/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