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增长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刺激着中药医疗消费需求的增长。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显示,有49%的受访用户倾向中医药治疗,与西药基本持平。年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22.40%,在巨大的需求驱动下,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药材产量将会持续增长。
核心观点
中药产品市场需求巨大,倒逼中药材产量将持续增长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提高,人们对中药产品需求扩大,年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22.40%,在巨大的需求驱动下,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药材产量将会持续增长。
中药饮片市场前景向好,医院和诊所为其主要消费市场
受政策红利影响,中药饮片行业稳健发展,行业营收增速于年触底回升,收入达到.9亿元,同比增长14.2%,中药饮片市场前景广阔。其中,医院是中药饮片主要消费市场,收入占比达到48.0%,其次是诊所,收入占比为22.5%。
中医诊疗的供需矛盾推动中医行业持续向前发展
近年来,中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持续稳健上升,到年达到10.7亿人次,中医服务需求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提供中医服务机构的数量也在上升,据统计,年中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个,同比增长11.99%。中医诊疗的供需矛盾会推动中医行业持续发展。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多种中药材分类标准对比中药材指中医指导应用的原生药材,用于治疗疾病。中国现有中药资源种,其中药用植物种,药用动物种,药用矿物80种。根据不同的标准,中药材有多种分类方式,目前,主要是根据采收原则来分类。根据采收原则,中药材可分为三大类,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其中,植物类又可以细分为根茎类、果实籽仁类、全草类、树皮类等。
中药材行业发展环境分析:政策中药材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经济年到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都保持8%左右的增长水平,年居民消费水平近2万元。其中,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付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水平,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达到约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国内经济增长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刺激着中药医疗消费需求的增长。
中药材行业发展环境分析:技术从历次工业革命看,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同样,当下新兴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高新技术也在推动中药产业的数字化变革,特别是在中医经验传承、提高中医健康管理效率和建设中医诊断智能化平台方面,作用尤为显著。此外,生产领域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涌现,也推动着中医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
中药材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社会需求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用户中,倾向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例为49%,与西药基本持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保健意识的加强,加上中药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中药疗效信任度加深,中药市场需求扩大。
中药材市场规模及预测数据分析中药材市场发展前景可观,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数据显示,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年为亿元,年达到近亿元,预计年将达到亿元,年将超过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近1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驱动下,中药材的战略地位逐步凸显,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药材市场规模扩大前景可观。
中国中药类商品贸易进出口趋势分析整体来看,年,提取物与中药材及饮片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特别是提取物,发展势头强劲;而中成药和保健品仍在努力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
中药材及饮片类进出口分析:进出口额对比中药材及饮片年进口额2.85亿美元,同比上涨9.16%;出口额为10.31亿美元,降幅为9.4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量正在不断提高,但出口有放缓趋势。结合具体的出口情况看,尽管中药材的出口量同比下降11.25%,但出口均价同比微增1.98%,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中国中药材市场开始寻求高端突破,正在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
保健品类商品进出口特点分析年,保健品全年出口量下降11.4%,由此拖累了出口额业绩,尽管出口价格有15.64%的同比增长,但是全年出口额仅同比增长2.45%,全年出口额为2.47亿美元。但保健品进口却呈爆发式增长,进口额4.45亿美元,同比增长38.09%。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秘鲁、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保健品进口前五大市场,占据了我国保健品进口80%的市场份额,自上述国家进口的主要产品为燕窝、鱼油和蜂蜡等。
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规模分析(一)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3.5%,种植面积达到.89万亩(不含林地和野生药材),家种药材供应量持续增加。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增强,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幅增长。
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规模分析(三)从地域分布来看,年以前把中药作为重点产业的省份仅有10个,到年,由于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发展中药种植,重点中药种植省份迅速增加,到年实现全国覆盖。
中国七大药材产区种植规划根据《全国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年)》,全国共划出七大地道药材产区,分别位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并依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侧重部分品种药材的种植。
推进地道药材基地建设,有助于加快发展中药产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中药材行业中游细分市场中药材种植、养殖、收集后,进入中药材流通市场,随后进入中药材行业中游市场,即中药加工,包括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是中药产业的核心,二者的生产会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
中药饮片特点及主要细分品类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中药饮片可以直接作为药剂配方服用或直接服用,或进一步加工为中成药产品。中药饮片种类繁多,主要通过中药饮片的创新性、功效、来源和毒性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数据分析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增速分别在和年触底回升。年的回升主要原因是中药饮片被纳入基药目录,年回升的主要原因是中药饮片不受零加成影响(最高加成15%),同时不计入药占比(药占比30%),医院使用中药饮片的意愿加强。
中药饮片行业部分典型上市公司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份额数据分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中国中药配方颗粒市场销售额占饮片市场销售额比重由1.2%增加至6.0%,未来仍有上升趋势。中药配方颗粒或将成为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应用广泛的产品。
中成药产量趋势数据分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至年,中成药产量一路上涨。在年1月,年4月和年12月中成药产量出现三次峰值,分别达到34.24万吨,38.8万吨和36.4万吨。年以后,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推行,中成药消费需求趋于合理,中成药产量开始回落,但仍处于一个比较高的产量水平。
中药材价格涨跌趋势分析近年来,中药行业后市场的繁荣拉动中药材的需求上涨,但中药材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数据显示,年中国流通市场常见的个中药材品种中,个品种价格上涨,同比下降7%;个品种价格持平,同比下降12%;个品种下跌,同比增加4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短期内中药材价格会持续上涨,这对中药材批发市场来说或许是一个商机,但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可能会迎来新一轮中药涨价。
中医类医疗机构主要分类中医类医疗机构是中药材另一个消费市场,同时也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等中药加工药品的主要消费场所,医院、诊所、药店等。
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年中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为.9万人次,到年突破10亿人次,中医服务需求持续扩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持续稳健上升,国民对中医治疗需求扩大,中医诊疗服务未来发展潜力或十分巨大。
中医类医疗机构数据分析中医诊疗量的提升要求增加相应配套设施。数据显示,年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个,同比增长11.99%。中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和中医类诊所三类,其中中医类诊所数量最多,约5.3万个(占比87%),同比增长11.8%;医院个(占比8%),同比增长8.17%。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药市场需求扩大和处方外流推动中药诊所高速发展。
中国中医类诊疗人次分布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年中医类诊疗人次为10.7亿,其中医院诊疗最高,为6.3亿人,占中医类诊疗量的5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虽然医院数量占比仅为8%,医院诊疗技术、医护人员专业性等优势,患者会优先选择去医院就诊。
典型企业分析一:云南白药(一)典型企业分析一:云南白药(二)前三季度,云南白药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亿元、35.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6%、7.46%,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3.36亿元,每股收益2.77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12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年来云南白药营业收入维持平稳增长,依赖于并购地区小公司,但其未来增长动力可能会医院药房的供应链延伸。
典型企业分析一:云南白药(三)数据显示,上半年,云南白药商业销售收入89.50亿元,同比增长12.86%,占总营收的64.40%;工业销售收入49.09亿元,同比下降2.3%,占总营收35.32%。商业和工业是云南白药创收的两大业务板块,其中商业板块贡献了大部分的收入。省医药,药品事业部、健康事业部、中药资源事业部四大事业部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典型企业分析一:云南白药(四)从近几年营收数据来看,省医药、健康产品事业部和中药资源事业部三大部门都保持了稳步增长,只有药品事业部增长乏力,出现下跌。健康产业事业部在年营收为20.75亿元,到年营收翻倍,达44.21亿元,预计年有望超过药品板块;年,中药资源营收13.67亿元,比年的3.46亿元增长了近3倍。健康产品和中药资源未来或将成为云南白药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典型企业分析一:云南白药(五)在中药资源板块,云南白药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力图提升消费者体验。线下,在重点市场发力以“白药生活+”体验店为主导的新零售模式,拓展线下实体门店10家;线上,以自营渠道建设为主拓展线上销售平台,直面消费者。对核心豹七系列产品包装升级、豹七三七全系列物料延展以及全新4P全案指定,进一步强化豹七品牌在三七中高端市场的占位。
典型企业分析二:白云山(一)典型企业分析三:片仔癀(一)片仔癀是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实际控制人为漳州市国资委,全资持有漳州市九龙江集团,九龙江集团持有片仔癀57.92%的股份。公司拥有多家控股参股公司,业务范围已由单纯的药品发展成为集药品原材料基地、药品生产流通经营、特色化妆品和日化产品及食品保健品生产经营等大健康集团。
典型企业分析四:中国中药(一)企业案例分析五:紫鑫药业(一)五大中药企业网络口碑对比行业发展挑战分析一:医药改革中国医改继续向深层次推进,医改重点由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医保部门在医改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国家4+7带量采购的实施、限抗升级、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发布、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打击欺诈骗保、整治保健品市场等一系列政策都对当前乃至未来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医药行业仍然面临增速放缓的压力。
行业发展挑战分析四:中药研发创新能力根据NMPA(原CFDA)的年度审评报告,国药监通过的中药NDA(新药生产上市注册申请)数量占比极小,年仅1个新药获批,而化学药有个。年CFDA也只批准了2个中药新药上市,分别为关黄母颗粒和金蓉颗粒。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药原料往往来自天然动植物,成分复杂,药物作用原理不清晰。研发新药的过程很难像化学药一样标准化,由此造成中药研发创新不足。
行业发展挑战分析五:企业负面舆情中国中药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二)中国中药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五)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世界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国际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加强以及中国出台《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年)》等政策鼓励中药文化“走出去”,中药进出口贸易将会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中药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六)中国中药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七)中国中药产业链上、中、下游正在不断完善。下游方面,药企、药店等纷纷拓展网上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覆盖人群;中游方面,中药加工产品正向着深加工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而上游方面,药材育种、种植模式变革、技术服务等因素对中药材种植的影响至关重要。
中药材涨价,背后推手是谁近段时间,国内中药材市场上传来部分中药材品种涨价的消息。据第一财经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有的中药材确实出现了价格浮动的情况,部分甚至出现暴涨。究其原因,除了原产地减产以及通关政策调整之外,还疑有人为因素。中药材涨价之后,直接导致药企中成药价格原料上涨,部分药品出现涨价情况,最终还是市场消费者“埋单”。
进口及常用中药材涨幅较大
“昨天白豆蔻每公斤的价格还只是元,今天就涨到元左右了。”12月5日,在广西玉林中药材专业市场从事香料生意的廖经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周才只有元左右(以下价格均为“公斤价”)。
公开资料显示,白豆蔻是我国很早就应用的进口中药材,有行气、暖胃、消食、解酒毒等功效,常用作芳香健胃、驱风、镇吐剂,主产于东南亚一带。国内传统习用的白豆蔻商品,历来从泰国及印尼进口。
玉林中药材专业市场系官方获准开办的全国17家中药材市场之一,已有30余年历史。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市场系东南亚地区中药材通关入境后的“首站”集散地。廖经理在此从事香料生意多年,主要是通过零售渠道铺货,在他看来,白豆蔻系今年以来涨价幅度最大的中药材品种之一。
据第一财经记者多方调查,上述玉林市场的白豆蔻价格,与安徽亳州、广东普宁等地中药材市场的行情基本持平,大有“一涨具涨”的态势。
多位商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白豆蔻涨价与东南亚地区的产量减少以及通关手续有关。“现在关口查得很严格,进口没法快速过来,国内的货又比较少。”普宁市场的香料商户陈先生说。
在廖经理的印象中,白豆蔻的行情此前并没有现在这么火爆。“今年年初的时候售价每斤只有六、七十元。”廖经理说,随着不断倒卖,他发现白豆蔻的行情越来越坚挺,拿货价越来越贵。
据国内中药材信息门户“中药材天地网”显示,白豆蔻的历史价格在年12月初仅有55元左右,至今年年中也仅有六七十元。而从8月份之后,白豆蔻的价格一路看涨,进入11月份突破百元大关。据此,从去年底至今,白豆蔻的涨幅超过%。
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在更早之前,白豆蔻的行情其实十分普通。据在亳州康美中药城从事香料生意十余年的潘老板介绍,两年前的年,每公斤才30多元钱,“原来很便宜的东西,现在价格都翻几倍了。”
进口的白豆蔻出现上涨或许只是特例,但并非是孤例。第一财经记者调查获悉,目前进口的中药材品种中薏苡仁、土茯苓等品种亦均出现上涨,且幅度较大。
在普宁市场的商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进口的薏苡仁和土茯苓均出现上涨行情。普宁的商户称,薏苡仁目前售价达16元左右/公斤,大片土茯苓售价在30元左右/公斤。
薏苡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优良的滋补食品,薏米在平时生活中经常作为食物使用,同时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康美中药网的价格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底薏苡仁的价格仅在8.5元,如今已涨至16.5元。据此计算,涨幅达94%以上。
土茯苓系一种补气健脾的中药材。“今年6月份时只有22元左右,近期土茯苓市场口岸来货量不大,导致销量较少,如今涨幅超36%。”一名普宁商户告诉记者。
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目前国内多种中药材出现上涨情形,涉及菌类、根茎类等品种。在涨价幅度方面,有的涨价幅度基本超过20%以上,部分品种甚至超过%。
在广东普宁中药材市场,许多商户反映,产地自四川的羊肚菌,目前价格坚挺达元。有普宁当地商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之前几个月羊肚菌价格仅有多元/公斤,现在一直在涨价,主要是产量较小,“不过涨价也接近尾声了,新货马上要出来了。”
作为祛风湿药的重要品种,根茎类中药材狗脊近期亦涨势明显。亳州市场的商户指,狗脊从几个月前的7元/公斤,涨至现在的16元/公斤,短短5个月涨幅高达%。
并且,同属根茎类的中药材,川芎和板蓝根近期涨势明显。活血止痛功效的川芎系许多中成药的原料,这款药材在今年出现涨幅。从去年底的15元左右,涨至目前的20元左右,涨幅超过33%。
此外,板蓝根的价格亦出现涨幅,年初仅为9.65元左右,到11月份时,一度飙到16元。短短4个月,涨幅高达65.8%。
目前正值流感高发季节,也是板蓝根药材销售旺季。“最新了解到,经过前期上涨行情后,目前板蓝根进入了实际消化阶段,但总体看,价格还比较坚挺。”一家生产板蓝根冲剂药企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上述人士亦对记者表示,虽然板蓝根迎来销售旺季,涨价可期,但此番快速上涨行情,还是超出业界的预料。
有人为操纵痕迹
“通常来看,中药材的价格上涨与供需关系、产地天气,以及种植户减产和恶意压货炒作等有很大关系。”国内有中成药企业人士认为,近期中药材价格上涨除了减产因素外,人为因素亦存在关系。
在普宁经营几十年中药材生意的陈经理等人亦持相同观点。“白豆蔻的价格之所以高,主要还是减产,再加上海关关口审批严格,也存在人为炒作。”陈经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多名中药材商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白豆蔻销售背后,有人为操纵的痕迹。作为香料非必需品,白豆蔻可以被其他品种替代。可是在最近,白豆蔻价格却涨得颇高。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白豆蔻目前较高的行情是在今年7月份之后,短短几个月上涨数倍。并且,白豆蔻涨势最为凶猛的时间节点是在最近,进入12月份的第一周内,由元左右/公斤猛涨至元/公斤。
与白豆蔻一样,此次涨价的多款中药材都是从今年7月份开始涨价。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亳州市场的狗脊价格一直维持在7元左右。可是在7月份之后,狗脊的价格进一步呈台阶式增长,由7月底的10元,至11月涨至15元。
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今年黄芩的价格亦出现上涨情形,且规格为“家种/甘肃”、“枯芩/内蒙古”、“条芩/河北”等品种的黄芩全线上涨。
在上述陈经理看来,像白豆蔻一类的中药材,被人为操作也不奇怪,“主要是进口货难以入境,国内的货比较少,并且受到产地减产影响。”
多位中药材商户认为,一般减产的中药材品种,市场量少,容易被人为炒作,“市场量大货多的话,就炒不动了,毕竟炒货需要信息差、人力、物力等叠加。”
上述商户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药材“炒货”的套路一般都是从源头开始,“把货‘扫’完,继而将产地的价格拉上来。接着,从市场上入手,到处收货购入,再将价格拉上去。”
持续攀升的中药材价格,导致市场谨慎购买。“目前白豆蔻主要的需求方为药企和香料主,‘零星’散货走一些,‘大货’走不动,因为价位太高,人家接受不了这个行情。”亳州市场的潘经理表示。
目前白豆蔻高昂的市场行情,导致药材市场的批发商们销售情绪不高,很多商户不敢“囤货”。“有人愿意买就立刻卖掉,不然价格跌下来就亏了。我们都是香料批发生意,并不是生意‘大户’,现在都不敢购进白豆蔻销售了,担心卖不出去跌价。”潘经理说。
廖经理手头的白豆蔻来自玉林市场内,“也是跟在别人后面倒卖,每次不敢拿多,目前手头存货有两三百公斤。”不过现在,廖经理已清空全部存货。12月7日,记者再次联系上廖时,他称白豆蔻已无货。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中药材受到炒家影响,虽然可以让农户、经销商们短期内赚钱,但是对市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
普宁市场的多位商户清晰地记得,年草果就曾被人为炒作,后跌入谷底难以自拔。
由于年受霜冻、暴雪影响,草果产量暴跌,出现库存空缺现象,带来年产区价格激增,创造达元以上的历史高价。高价刺激下,随之而来是农户种植热情高。
然而,在年中之后,草果逐步开始进入产新期,价格又陷入低谷。价值指数显示,草果在年底跌至38元左右。纵观年,虽然草果在6月份曾涨至50元左右,但至今又跌至45元左右。
“之所以草果价格掉下来,还是在于产量增加。”普宁市场的商户说,炒作中药材价格,需要有信息、人力和资金等。
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板蓝根药材涨价背后亦有减种、减产的情况,而这类药材则是“刚需”,市场需求量猛增,有业内人士称亦存在资金介入囤货迹象。
一家上市公司的采购总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板蓝根上涨背后,恐有资金进入囤货,“其实市场上板蓝根货源并不缺,有些企业看到价格合适就进行囤货,受到资金影响,价格有所上升。”
诚然,作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板蓝根适应性较强,产区分布广泛,目前在甘肃、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十余个省份有栽培。
虽然板蓝根种植广泛,但是优质的品种依然是企业的抢手货。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国内布局板蓝根的企业多是上市公司等制药头部,华南的广药、香雪制药(147.SZ)等均有布局。
目前中药材市场行情波动比较明显,价格上下浮动较大,“没货很快被人拉起来,有货马上就会跌下去,不像粮食等作物国家也没有相关存储计划。”上述商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中药采购类金融投资
作为中成药的主要原料,部分中药材的涨价情形如果居高不下,势必导致终端中成药价格上涨。
白豆蔻系治疗胃病的部分中成药的原料,如白蔻调中丸、健胃十味丸等,这些调理脾胃,促进消化的中成药在市场终端销售较好。
国家药监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oujif.com/gjgx/7712.html